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關注微信
小程序

玉米收儲改革提速 價格回歸真實水平

作者:經濟日報 劉慧 本站發布時間:2017年06月27日 收藏

  始于2016年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場重頭戲,成功與否關系著改革全局。玉米收儲制度改變了臨儲制度帶來的價格扭曲,理順了市場的供求關系,改變了玉米價格居高不下的局面,讓價格回歸真實價格水平,進而使得糧食流通流向也日趨合理——

  

  資料圖

  近日,記者從國家糧食局等部門聯合召開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總體情況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通過一年的改革,尤其是改革后第一個收儲季的實踐檢驗,玉米生產、流通、儲備、加工全產業鏈環節均呈現積極變化,玉米價格回歸市場,激活了整個玉米產業。

  激活市場帶動產業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一年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開始恢復,與從前實行臨儲收購制度時,整個執行收購地區基本是一個價不同,去年新玉米上市以來,市場價格已經出現差異。遼寧位于玉米北糧南運的端口,市場流通較為活躍,價格也**高;黑龍江玉米因運距遠,一些第四五積溫帶生長的品種品質較低,價格水平也相對**低。有了地區差價、品質差價,貿易商有利可圖,市場流通活躍度明顯提高,糧食流通流向趨于合理,以往價格不合理情況下華北地區玉米向東北倒流的現象消失。

  玉米價格回歸真實價格水平,激活了玉米產業,玉米加工企業經營效益明顯改善。東北深加工企業入市收購和生產積極性顯著提高,絕大多數企業滿負荷生產,產品競爭力增強,營業收入和利潤大幅增加。黑龍江隆信銳意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蒸汽片玉米生產的企業,去年玉米臨儲政策取消后,公司盈利能力增強,又上馬一條生產線,產能增長60%以上。

  目前,東北地區玉米相關產業發展優勢顯現,吸引了一批深加工和飼料企業到東北投資建廠,促進糧食主產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了東北地區經濟活力。去年京糧集團與黑龍江省綏化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投資30億元在青岡縣建設集倉儲物流、玉米加工于一身的糧食倉儲物流加工產業園項目。東北玉米臨儲政策取消后,玉米價格大幅度下降,發展玉米深加工產業,能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為集團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糧獨大”局面改觀

  多年來,在臨儲政策支撐下,玉米價格居高不下,東北一些地區出現玉米跨區種植、替代種植,玉米產量大幅增加,生產出的玉米大量進入臨儲庫存,供給側的矛盾極為突出。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需要從生產端著力,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聚焦“鐮刀彎”地區的玉米非優勢產區,減少玉米種植面積。

  玉米收儲市場化改革以后,在價格的“指揮棒”下,優勢地區、優質品種的市場競爭力越來越明顯,不具有競爭力的地區和品種在市場倒逼下加快種植結構調整。去年全國減少籽粒玉米3000萬畝,為近13年來首次減少,超出年初確定的調減1000萬畝的目標。

  在調減玉米面積的同時,努力做“加法”。針對近年來國內大豆缺口逐年擴大、對外依賴程度超過83%的情況,實施“米改豆”,大力發展優質食用大豆生產。去年全國大豆面積增加1044萬畝、產量增加23億斤。計劃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增加4000萬畝。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當前大豆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表示,今年將繼續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產區玉米面積,減少無效供給。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發展優質稻米、強筋弱筋小麥、優質蛋白大豆、雙低油菜、高產高糖甘蔗等產品,增加有效供給。發展特色鮮明的雜糧雜豆、風味獨特的小宗農產品、有地理標識的農產品,以及“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有市場需求的茶葉、水果、蠶桑、蔬菜等園藝產品,拓展特色高效供給。

  從今年春播和夏播調度情況看,預計今年玉米面積比上年減少1000多萬畝,調減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北四省區的春播區和黃淮海夏播區。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1200萬畝,比去年增加584萬畝。特別是東北冷涼區玉米大豆輪作面積1000萬畝,比上年增加500萬畝。糧改飼1000萬畝面積已落實到位。

  “兩條底線”保障收益

  在這場玉米收儲制度市場化的改革中,受到沖擊**大的無疑是農民。必須守住“農民有糧賣得出”的底線和保障農民種植收益的底線。

  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司長周冠華表示,要積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入市收購,保證“有人收糧”,防止農民出現“賣糧難”。隨著玉米價格回歸市場,各類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積極入市,成為農民售糧的主渠道,形成了多元市場主體共同入市收購的新格局。

  在這一輪玉米市場化收購中,中儲糧、中糧、中航等央企繼續發揮“國家隊”和“主力軍”的作用。中儲糧有序輪入中央儲備和國家一次性儲備玉米,截至今年4月30日收購期結束,中儲糧累計收購玉米2141萬噸,占東北地區收購總量21%。中糧、中航等有關央企充分利用自身渠道和優勢開展市場化收購,有效緩解了農民“賣糧難”問題。

  去年,新玉米上市以來價格大幅回落對農民收入造成不利影響。有專家估算,去年東北地區玉米每畝種植收益只有200元至300元左右,比上一年減少近一半。如果扣除土地流轉費用,很多農民種植玉米不僅沒有賺錢,甚至還賠錢。為此,國家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玉米生產者給予一定補貼,并且及時足額發放。截至2016年11月份,中央財政安排的補貼資金已基本兌付到農戶手里,政策惠及東北三省一區超過4500萬人口。補貼資金有效保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基本守住了多數農民特別是優勢產區農民的玉米種植收益的底線。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保障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長久之策。從當期看,由于市場價格走低,農民收入受到影響,但從長遠看,農民增收不可能單靠政府的補貼支撐。價格不反映市場真實供求關系,將使種植與市場脫節,**終造成農民長遠利益受損。隨著改革效應的逐步顯現,推動種植結構調整,生產經營體系優化,新產業新業態形成,這些都將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的競爭力,提升農業供給的質量,維護農民收入增長勢頭。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paper.ce.cn/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