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2017全國農機化工作會議的講話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2017全國農機化工作會議的講話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分析研究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形勢任務,總結交流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2017年工作。剛才,8個省區做了交流發言,講得都很好,希望大家學習借鑒,促進工作改進提高。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肯定2016年農業機械化工作成效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一年來,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認真落實中央新發展理念和農業部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凝心聚力、砥礪奮進、開拓創新、苦干實干,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提供了堅實支撐。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突出抓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農機裝備水平持續提升。各地緊緊圍繞“縮范圍、控定額、促敞開”改革方向和綠色生態導向,加大重點機具敞開補貼力度,著力提高生產急用機具的有效供給;啟動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著力推動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完善操作程序,強化信息公開、違規聯查聯動、績效管理考核,著力促進政策高效規范廉潔實施。全年補貼實施進度同比明顯加快,補貼購置農機具263萬臺(套),受益農戶數達230多萬戶,帶動農戶投入500多億元。補貼政策實施工作在財政部組織的第三方績效考核中,獲得“政策實現度高”的**高等級評價。在政策和市場的帶動下,全國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高性能機械及綠色環保機具增長迅速。預計2016年農機總動力達11.44億千瓦,同比增長2.4%。大中拖、聯合收獲機、插秧機、烘干機保有量增幅分別達到7.4%、8.2%、6.0%、19.5%,新增秸稈還田離田、固液分離、殘膜回收等綠色環保機具18萬臺(套),裝備結構持續優化。
(二)突出抓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農機作業水平再創新高。深入實施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著力強化行政推動、機制建設、典型引路和技術支撐,制定發布了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評價指標體系,公布了首批28個示范縣,在全國新布局75個創建縣,成立推進行動專家指導組開展巡回指導,探索完善一批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各省農機化主管部門將中心工作向全程機械化聚焦,開展了系列示范推進活動。江蘇、吉林、浙江等省及一些地市以政府名義發布整體推進全程機械化的意見,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正在由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各部門共促全程機械化的熱情高漲,工作力度加大,成效凸顯。2016年全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超過65%,同比提高約2個百分點;水稻種植和玉米、油菜、馬鈴薯、棉花收獲機械化率增幅均超過3個百分點,主產區秸稈處理、高效植保、產地烘干能力明顯增強。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工作得到汪洋副總理的充分肯定。
(三)突出抓好深松整地等關鍵作業,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制定發布了《全國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實施規劃》,圍繞落實《政府工作報告》“增加深松土地1.5億畝”的目標任務,及時制定工作方案,落實任務,明確責任,強化督導,搶抓農時,共完成深松整地面積1.58億畝,整村整鄉規模化推進和作業服務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取得了政府滿意、農戶歡迎、地力改善、機手增收等多重效果。特別是大力推廣普及深松作業信息化檢測監管技術,保障了深松作業質量和補助資金安全,獲得廣大農民機手和財政、審計等部門的點贊。總的看,2016年重要農時農機化生產有力有序,特點鮮明:一是抗災保豐收主力軍作用彰顯,長江中下游各省市農機化主管部門積極應對夏季洪澇災害,迅速組織農機投入抗災復產,力保水稻顆粒歸倉、能種盡種。東北地區在秋糧作物成熟期推遲一周的情況下,保質保量完成了糧食搶收和深松整地任務。二是新技術新機具應用力度加大,保護性耕作、玉米籽粒機收、油菜機直播等新技術示范應用步伐加快,“機收+秸稈還田離田+機種”等“一條龍”作業模式廣泛應用,農機作業服務效率和作業質量明顯提升;三是信息化手段充分應用,“跨區直通車”、手機APP等“互聯網+”農機服務方式開始普及,供需對接順暢有效,全國冬小麥集中收獲時間同比縮短一天;四是農機服務規模化、全程化、品牌化水平持續提高,以規范化建設為導向,全國新推出了203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農機合作社數量超過6萬個。農機社會化服務在保障農業生產進度、推動規模經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突出抓好創新驅動,農機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升。農業部與工信部、發改委制定發布了《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今后10年農機裝備轉型發展的重點方向和配套措施,描繪了建設農機制造強國新藍圖。配合科技部啟動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農機裝備”重點專項的36個項目,農機研發由低層次向高水平轉變。組織成立了谷物聯合收獲機械、飼草料生產機械和設施農業裝備3個科技創新聯盟,進一步構建了政府引導、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機制。增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機崗位科學家近1倍,已啟動10個農機化重點學科實驗室、4個科學實驗站和2個科學試驗基地建設,新規劃布局建設33個,進一步壯大了創新人才隊伍,改善了創新條件手段。加強新技術試驗驗證,開展“田間日”等參與式、體驗式推廣,創新了技術推廣方式。適應新的發展需求,集中修訂發布一批部級推廣鑒定大綱,進一步強化部級推廣鑒定能力建設。地方政府及骨干農機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加大,山東省投入8300萬元財政資金,扶持了67個農機裝備研發項目,科技成果轉化率超過90%。廣東投入1000萬元,搭建產學研試推平臺。江蘇投入1800萬元,實施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三新工程”等,創新驅動農業機械化發展正在成為共識。
(五)突出抓好免費監理落實,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免征農機牌證和安全檢驗等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決定,協調抓好資金落實、政策宣傳、制度完善等工作,創新安全監管機制,免征規費近10億元,進一步密切了與農民群眾的關系,提升了農機安全監管效果。舉辦農機事故應急處置演練,鍛煉了隊伍、檢驗了機制。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加強安全隱患排查,組織安全生產月和安全生產咨詢日活動,全面停止為“變型拖拉機”登記上牌,促進了全國農機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好轉。完善質量安全標準,開展農機打假維權服務,組織插秧機等在用農機質量調查,切實維護機手合法權益,促進了農業機械化安全發展。2016年,累計發生在國家等級公路以外的農機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與上年相比均有較大幅度下降,國務院領導在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上對農機安全生產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六)突出抓好政策創設,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建設500個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將農業機械化列入農業現代化重大工程。《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對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作出了全面部署。國務院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納入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剛剛發布的《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行動綱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農業生產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規劃》加大農機科研和農機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農機具“場庫棚”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支持范圍,這些決策部署為推進農業機械化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各地積極研究和創設“利當前,管長遠”的政策措施,江蘇省、湖南省設立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獎補資金,調動地方政府抓農機、促全程的積極性。重慶在全市范圍開展田塊宜機化改造包干獎補試點,為破解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難題探索了現實路徑。吉林、山西、甘肅、陜西、云南、貴州等省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新型農機服務主體建設。安徽省人民政府推進農機農藝農信融合,在全省建立30個全程機械化示范縣、50個“互聯網+”農機合作社,助力全程機械化發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在很多地方得到支持應用等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體系日趨完善。
總的看,過去一年全國農業機械化各項工作亮點紛呈,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和農民持續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社會廣泛好評。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重視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結果,是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共同努力、專家科學指導、農民群眾辛勤勞動的結果。在此,我代表農業部,向全國農機系統干部職工、科技工作者、農民機手表示衷心感謝!
二、準確把握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形勢和任務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進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業機械化滲入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融入農業產業鏈條的廣泛領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輪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制造業技術和農業技術創新,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農村深化改革,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農業機械化需求結構在發生深刻變化。產業方面,主要大宗作物生產人工成本的占比均超過40%,農業機械化成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比較效益、增強競爭力的現實選擇。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已經從主要糧食作物的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烘干、秸稈處理延伸;正在從糧食作物快速向棉油糖等經濟作物擴展,向養殖業、加工業拓展,農業產業各領域各環節迫切需要加快“機器換人”。區域方面,北方平原和旱作區等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地方,正在加快提檔升級,需求向大馬力、高性能、復式作業機具轉變;南方水田地區、丘陵山區等發展相對滯后的地方,需求正在快速上升,迫切需要改變種植制度、改善宜機條件、增加適用機具有效供給,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主體方面,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規模經營土地面積占比已經超過30%,農業機械化與規模經營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由產中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程配套。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機的需求,由關注價格向注重品牌和質量轉變,更加注重以機械化降低生產風險、提高作業效率,更加注重獲取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技術方面,農業綠色發展、安全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提高農業投入品和資源利用率、緩解農業資源環境壓力、治理面源污染,迫切需要農機化技術和裝備的支撐。高效節本、綠色環保、智能安全正在成為農機技術創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的基本導向。
(二)農業機械化供給結構在發生深刻變化。從技術上看,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由大田作物向農業全領域拓展,由耕種收向產前產后延伸。農業品種選育把機械化適應性列為審定標準,籽粒機收品種等育種攻關加快推進,綠色高產創建攻關將農業機械化作為重要平臺,輕簡栽培正在成為農藝改進的基本趨向,品種、栽培和機械裝備加快配套,為農業機械化發展開辟了更廣泛的空間。但是,農機科技創新不足、成果轉化不多、農機農藝融合不夠,依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單項農機化技術比較多,集成配套和系統解決方案研究剛剛起步,農機化技術的儲備和研發還不夠,必須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科技的有效供給能力。從產品上看,近年來,農機裝備制造水平明顯提升,品種不斷增加,產品性能不斷提高,“十二五”期間農機品種增加了100多種,農機工業總產值位居世界前列。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上應用步伐加快,大型跨國農機企業紛紛登陸國內市場。但是,農機工業大而不強,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缺門斷檔和中低端產能過剩并存,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有待提升,結構性矛盾仍舊突出。必須更加重視引導和促進農機工業的轉型升級,增強中高端、全產業鏈裝備的研發生產,提高農機裝備制造水平。從服務上看,隨著農機擁有量快速增加,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發展壯大,農機社會化服務由大范圍的跨區作業向周邊規模化服務、合作型服務、自用型服務轉變;由傳統的耕種收“老三樣”服務向集中烘干、集中育秧、統防統治轉變;由遍布千鄉萬村的小門店服務,向農機4S店、農機電商、遠程診斷維修等新型服務方式轉變。但是,農機服務產業化程度不夠,機制不靈活,服務質量效益總體還不高;農機合作社等新型主體人才缺、觀念舊、用地難、融資貴等矛盾還比較突出,對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進一步提高農機推廣、鑒定、監理和培訓等公共服務的能力,促進作業市場、維修市場、流通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農業機械化管理方式在發生深刻變化。管理主體上,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跨界融合的深入推進,原來單靠一個部門就可以管好的工作越來越需要多個部門的協作,越來越需要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等方面的作用。管理對象上,由傳統農戶為主逐步向新型經營主體擴展,越來越需要創新管理方式,增強管理的精準性、科學性、指導性。管理權責上,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管理事項下放,省市縣的調控空間增大,地方承擔了更多政策落地、項目落實的管理責任。部省層面更多的轉向規劃引領、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發揮牽頭抓總作用。管理手段上,隨著市場化、信息化、城鎮化、國際化加快推進,傳統的管理服務模式已難以適應發展要求,必須創新方式方法,更多地運用市場化、信息化手段,運用法治方式、典型模式和制度安排推動工作。推進工作的重點上,由過去的爭資金、批項目、催進度,更多地轉向政策創設、標準制定、信息引導和事中事后監管上來。
總之,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和形勢的深刻變化,農業機械化工作對象、內容、領域等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必須以變應變、順勢而為,主動打破思維定式、路徑依賴和工作慣性,適應發展新形勢,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創新引領添活力,凝心聚力促融合,攻堅克難補短板,兩端發力提質量,加快培育農業機械化發展新動能,展現農業機械化在穩產能調結構、降成本增效益、添綠色可持續等方面的新作用。關鍵是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和“三個融合”:
一是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把創新引領作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推進技術創新,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創新合力,提升創新能力,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快出成果,快推成果,引領推動農業機械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改變不同程度存在的“無機可用、無好機用、有機難用”的局面。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管理創新,加快完善適應創新驅動的政策環境和制度導向,不斷提高管理效能,破除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發展障礙,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二是更加注重農機農藝融合。以農業機械化引領作物品種改良和耕作制度變革,促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配套,破解主要作物和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難題,提高機械作業適應性,大力拓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空間,釋放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潛能。適應農業機械化需求結構深刻變化,強化農機農藝部門間相互協調、科研單位聯合攻關、推廣機構相互協作,破解體制機制障礙,促使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三是更加注重農業機械化與適度規模經營融合。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在推動規模經營中的作用,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引領農機化技術集成示范、人才教育培訓、農機服務方式創新等方面的作用,促使機械化與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推進農業技術的集成化、勞動過程的機械化、生產經營的信息化。加快推進農機服務規模化,引導農機服務主體向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推動農業機械化向產前、產中、產后延伸,拉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
四是更加注重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促進信息化與農機裝備、作業生產、管理服務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著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大數據應用,提升農機試驗鑒定、技術推廣、安全監理信息化建設水平。著眼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效率效益,支持鼓勵開展市場供需對接、機具調度、服務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讓信息多跑路,讓農機多干活”,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
三、著力做好2017年農業機械化重點工作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明確了推進結構調整、推進綠色發展、推進創新驅動,推進農村改革,穩定糧食生產“四推進一穩定”的工作布局。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和部署,強化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服務大局,著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管理、增添動能、補齊短板、壯大主體,加快“機器換人”,推動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要著力抓好“五圍繞五推進”。
(一)圍繞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繼續以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為抓手,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助力穩定糧食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一是加快突破瓶頸,集成技術,進一步提升糧棉油糖大宗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加大機插秧、玉米機收等薄弱環節技術推廣力度,提升植保、秸稈處理、烘干等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加快構建區域性標準化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著力突破油菜、甘蔗機播機收作業瓶頸,加快馬鈴薯機收、花生機收、棉花機采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品種栽培、技術裝備集成配套,進一步推進大宗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二是積極主動作為,強化示范,著力拓展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領域。積極開展“鐮刀彎”和北方農牧交錯帶等地區玉米青貯、玉米籽粒收獲、牧草收獲、馬鈴薯收獲等機械化技術示范,推進技術組裝配套,發展大豆、馬鈴薯、飼草料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強設施農業、養殖業及丘陵山區機械化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為重點地區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有效支撐。三是強化行政推動,典型引領,進一步營造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良好氛圍。積極爭取政府重視和各部門各方面支持,抓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實施及專家巡回指導,搞好農機農藝融合,形成聯動共促全程機械化的有效機制。大力推進糧棉油糖等大宗作物生產重點機具購置敞開補貼。注重以評促建,創建推出100個左右率先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示范縣,支持引導基礎較好地區整市整省推進。分品種、分區域總結提煉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以規模經營主體為重點加快推廣應用,加強宣傳,形成以點帶面、典型模式推動的工作氛圍。
(二)圍繞綠色發展,推進高效節約的農機化技術推廣應用。農業機械化在農業投入品減量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擴大綠色環保、高效節約機械化裝備和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突出抓好深松整地,力爭完成深松土地1.5億畝以上,擴大深松作業信息化監測比例,確保作業質量,充分發揮深松在蓄水保墑、改良土壤、抗旱排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二是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力度,強化綠色生態導向,對深松整地、高效施肥、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等綠色高效機具實行敞開補貼。三是加強技術的試驗示范,適時發布一批“一控兩減三基本”農機化技術方案,依托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打造一批技術應用樣板,加大技術培訓、宣傳力度,加快示范推廣。四是推進農機報廢更新,擴大報廢更新補貼實施范圍,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舊機械,推廣應用符合“國三”標準的動力裝備,促進農機節能減排。
(三)圍繞“五區一園”建設,推進農機作業服務轉型升級。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五區一園”,是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農業機械化是園區建設的重要支撐和重要標志。園區建設也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各地農機化主管部門要主動入位,以發展便捷高效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為切入點,積極參與園區規劃,投入園區建設,服務園區發展。一是培育園區農機經營主體,支持引導合作社、農機手入園創業,探索“機農合一”經營新模式,開展規模經營,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經營效益。二是探索新型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依托園區,推進“互聯網+訂單作業”、托管作業、承包作業等服務模式,擴展服務內容,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打造一批服務品牌,示范帶動農機作業服務提檔升級。三是打造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新高地,積極爭取園區建設投入向農機傾斜,加強機耕道、場庫棚、烘干倉儲等配套設施建設。推進農業機械化資金、項目、技術、人才向園區聚集,支持園區現代農業建設。依托園區推進農機農藝農信融合,建立高標準示范基地,展示推廣農機精準作業、衛星導航服務、自動駕駛作業、智能化工廠種養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和作業模式,打造新型技術推廣和作業服務的樣板,引領農機化技術和作業服務升級。
(四)圍繞提升農機有效供給能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瞄準“產業急需、農民急用”的農機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著力推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一是強化需求引導,搞好需求分析,加強統籌規劃,通過發布需求目錄,提出重大項目建議等方式,引導技術創新。二是落實項目投入,擴大“智能農機裝備”國家重大研發計劃項目實施范圍,抓好《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農機農藝融合專項”啟動實施,加快建設國家水稻、甘蔗、棉花等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積極爭取地方重點科技研發計劃支持,推進重大科技攻關。三是推進協同創新,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構建分工協作一盤棋、上中下游一條龍、多學科集成一體化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建立完善聯合攻關、技術融合、資源共享、利益分享機制,搭建聯合聯動、協同協作創新平臺,整合資源,合力創新。四是促進成果轉化,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力度,擴大新產品補貼試點。推進農機試驗鑒定檢測結果數據公開、農機化新技術新成果試驗驗證信息公開,及時向企業和科研單位反饋相關信息,引導農民選用新技術新產品,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五)圍繞提升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能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管理改革創新。著眼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解決農民和企業**關心、**直接、**現實的問題著手,推進農機化管理“放管服”改革,提升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一是進一步簡政放權,切實減少和下放農機購置補貼實施、農機安全監理、農機試驗鑒定中的管理事項。推進拖拉機駕駛證、聯合收割機駕駛證“兩證合一”和新機免檢。探索特殊特定區域農機購置補貼差別化實施,研究擴大省級補貼產品分類分檔自主權。全面推行農機維修網點審批“先照后證”,突出便民利民。二是推進管理服務信息化,加快推進農機化管理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全面推進推廣鑒定證書相關信息網絡公開,方便企業和農民查詢和應用鑒定結果。推廣應用農機駕駛技術網絡教育平臺,方便農機手學習。啟用“變型拖拉機信息查詢系統”,有效開展交警和農機監理聯合執法。加快普及“互聯網+農機服務”,提高供需對接效率。三是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在用農機產品質量調查和質量投訴監督。改進農機推廣鑒定證后監督,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加強農機購置補貼違規聯查聯動,讓失信違規主體寸步難行。四是加強協同管理,注重與發改、財政、科技等有關部門溝通,主動走出去、找上門,爭取支持,推動農業機械化政策設計和發展規劃銜接落實。注重在政策創設、制度修訂、項目謀劃等重大事項中,加強與種植、養殖、加工等行業部門的溝通協調,廣泛聽取基層和事業單位的意見建議,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注重依托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農機化技術推廣、安全教育、人才培訓、生產組織等工作。注重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引導企業誠信自律、公平競爭,提升管理效能。
同志們,做好今年農業機械化工作,對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意義重大。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真抓實干、奮發有為,推動農業機械化工作再上新臺階,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