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業結構調整:減了玉米,增了啥?
農業結構調整:減了玉米,增了啥?
“辛苦一年,許多大戶的玉米還是賣不上價,確實犯難了!”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五家子村種糧大戶黃金太說。農產品價格,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指揮棒。去年東北玉米臨儲價格調整到每斤1元錢,市場價格也就是8毛錢左右,很多大戶和農民都虧本了。根據農業部規劃,今年我國“鐮刀彎”地區調減玉米1000萬畝,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農業結構調整會議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到2020年我國將把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5億畝,調減5000萬畝。玉米主產區如何應對這樣一場雖有陣痛又必須推行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
調品種,從產出較低到產出較高
玉米調下來了,“豆經飼”調上去了
玉米,是吉林農業的驕傲。吉林省地處享譽世界的“黃金玉米帶”,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650億斤的水平。去年,糧食總產量729.4億斤,其中,玉米產量561.1億斤,居全國第二位。“按照計劃,吉林省今年籽粒玉米調減332.8萬畝,壓力確實不小。”吉林省農委主任李國強表示。
雖然對大規模種植玉米戀戀不舍,但吉林在玉米種植面積調減上穩步推進。在哪里調呢?總體考慮是在省域中部穩定提升、西部保護挖潛、東部轉型增效、城郊提檔升級,主攻方向是調減西部易旱區和東部冷涼區籽粒玉米種植面積。誰來調?發揮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實行訂單種養、產加銷融合,帶動農戶自愿參加。調什么?調減籽粒玉米,改種大豆、水稻、經濟作物、飼料作物、鮮食玉米和蔬菜、食用菌。怎么調?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取向、農民自愿、社會參與,幫助農民找市場、簽訂單、送技術、給支持。
結構調整,農民的主體地位不可動搖。名如其人,黃金太的家庭農場就叫“金泰農場”。他說:“我也希望玉米價格保持在1塊2,但不行呀,必須得調。”老黃前些年流轉了200公頃的耕地,去年減了1/4,還有150公頃。老黃仔細琢磨,在玉米結構自身里調整,一半種粘玉米,一半種飼料玉米。“一個是鮮食,一個是飼料,這樣,我就種了一小點籽粒玉米。”
受玉米價格回落的影響,收入不盡如人意,但結構調整還是給老黃帶來了可觀效益。老黃介紹,鮮食玉米產量是一大畝(1000平方米)接近1噸。一臺機械可能收不完就下雪了,下霜后一天只能干半天活,收獲的玉米會造成破損,核算起來,種籽粒玉米的收入比不上粘玉米。
飼料玉米很叫座,讓老黃嘗到了甜頭。去年平均每大畝生產青貯玉米3噸,每噸價格230元,全部賣給周邊的養牛場和養羊場了。到年關算了一下大賬,去年老黃粘玉米毛收入300萬元,秸稈毛收入300萬元,刨去生產費用和人工230萬元,老黃這個家庭農場收入370萬元。真是不簡單!
玉米調下來了,“豆經飼”調上去了。吉林市農委種植業處處長劉澤金說,今年吉林市調減玉米19.5萬畝,占玉米播種面積的2%,改種粘玉米4.9萬畝、水稻4.1萬畝、大豆8.7萬畝、谷物及其他作物1.8萬畝。調土地,從分散式到規?;洜I
讓土地出工,更要讓土地出活兒
著名的“黑土地之鄉”吉林省,現有耕地8698萬畝,人均3.16畝?,F代農業注入結構調整,讓土地出工的同時也出了活兒。
“大荒地,地不荒,落地窗前稻花香。”這是大荒地村流傳的一句順口溜。過去也種水稻,但現在吉林市昌邑區孤店子鎮大荒地村通過規?;N植,愣是把普通水稻種成了“金稻子”。結構調整,大荒地村就是一面鏡子。
調整結構是否有效,要看是否有適合市場需要的特色產品。
談起大荒地村的水稻,村黨委書記劉延東是個老把式:這里地處北緯43度,是世界公認的黃金水稻帶,無霜期130—140天,降雨量600—650毫米,雨熱同步,水稻生長前期溫度高,后期晝夜溫差大,為水稻提供了**佳的生長環境。全年有效積溫2800—3100攝氏度,有利于水稻在灌漿期積累養分。水稻生育期時間每天長達13—16小時,充足的日照時間,使水稻生長出更多的有機物,稻米口感更香甜。
“過去粗放地種植水稻和玉米,大荒地村可真是片荒地。”經過村兩委和全體村民的同意,劉延東的東福集團和大荒地村實現了村企一體,把水稻作為種植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正是依托水稻種植、加工和銷售,東福集團已經發展成為資產總額近20億元、年銷售收入實現5.7億元的現代農業集團。
從育苗、插秧到田間管理,實現了機械化、標準化和智慧化,這里的水稻基地被評為“國家綠色水稻標準化示范區”。目前,大荒地村擁有先進的精制米智能化生產線,“大荒地牌”綠色優質大米和有機大米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大荒地村還利用稻殼稻草建成2萬噸碳棒生產線,燃料灰渣用于生產肥料。米糠轉化為飼料用于養豬養雞,利用畜禽糞便和秸稈建成5萬噸有機肥生產線,用于綠色有機稻種植。利用碎稻米建成年產500噸有機米酒生產線。劉延東說,僅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就為大荒地村創造經濟效益2000萬元。
調整結構的保障,是土地規模化集約化使用。
“我們這疙瘩就種一季,除了化肥、種子、農機,自己種地每畝也就能掙個七八百塊錢。”村民喬明儒說,“家里3個人的地都流轉了,每公頃流轉費1.55萬元,合同5年一簽,每年過完元旦就給錢,省心!”
土地一集中,一整田,光平整田埂每公頃就可增加2%的耕地。劉延東說:“土地集中連片,是現代農業**基本的前提。”
目前,大荒地村920戶村民的土地全部流轉到企業。瞧瞧,這些地都是東福的稻米基地,集中連片,旱能灌,澇能排,專門種植綠色、有機水稻,供應全國市場。像這樣的基地,我們有2000多公頃。
調整結構的成果,是農民收入的增加?,F在,大荒地村90%以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都在東福打工,年人均收入2萬元以上。其中,從事水稻種植、畜禽養殖的村民350人,年人均收入2萬元。進入米業加工就業的260人,年人均收入2.4萬元。同時,東福發揮龍頭企業示范作用,帶動本村及周邊村鎮的合作社、家庭農場15個,帶動訂單種植戶6625個,戶均年增收4700元。
鱗次櫛比,大荒地村新建農民新居31棟,配套建設了醫院、學校、老年公寓等設施,村民實現就業、就醫、入學、養老、購物“五個不出村”。東福銷售人員樸燕畢業于南方一所航空學院,她放棄了大城市,愉快地回到大荒地村就業。強科技,特色農業顯身手
農業科技,給新型經營主體插上了翅膀
調整結構,農業科技的支撐至關重要。
首先是調種特色產品。盡管農時緊,農活忙,但老黃從沒有耽誤調整種植結構,“東北軟棗子”就是他農場的**新打算。
大黑狗叫個不停,老黃神秘地從家里的地窖里拿出一個塑料瓶,倒出一些果汁。“嘗嘗,看什么滋味。”原來,這是老黃去年自制的軟棗子汁。這種軟棗子,實際上就是軟棗獼猴桃,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果既可以生食,也可以制果醬、蜜餞、罐頭、釀酒;花為蜜源,也可提芳香油。
老黃一個親戚是延邊大學園林系博士,從事軟棗子育種研究。從他那里,老黃系統地了解到軟棗子的種植和市場情況,去年就試種了一些。“這是多年生植物,5年之后進入盛果期,每畝純收入超過2萬元,比種玉米強太多了。”今年,老黃種了10公頃?,F在蛟河市土地流轉費用是每大畝500元,考慮到種軟棗子經濟效益好,老黃準備把土地流轉費用提到每大畝1000元,他說,“還是要給鄉里鄉親落點好。”
從一摞材料里找出一個賬本,是老黃和他的家庭農場今年土地流轉情況明細:總共流轉150公頃,其中,中草藥40公頃,軟棗子10公頃,粘玉米70公頃,干玉米10公頃。明年打算再流轉250公頃,這樣就可以多種些飼料玉米和甜高粱。“現在,甜高粱行情好,做青貯的價格達到每噸330元。”
其次是調種有機品種。坐落在吉林市龍潭區江密峰鎮高家洼子村的雙瑞農業園,是國家航天育種成果轉化中心的優良品種繁育基地。建有18棟現代日光溫室,園區種植作物包括太空南瓜、太空葫蘆、太空黃鉆、杭椒和杭茄等5大類60個品種。這里的無土栽培、基質栽培和水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公司總經理溫鵬輝介紹,基地去年10月開建,到目前為止,營業額1500萬元,利潤達到了300萬元,充分說明結構調整潛力巨大。
新的農場化農業孕育著新的銷售模式。在雙瑞,兩份程式化的合同十分新穎。一份是會員配送協議,即加入了公司會員,太空果蔬將定時配備。另一份是農業園地認領合同,即認領后,會員可以來種植和管理,收益歸認領人。劉澤金分析,“從本質上來看,這都屬于農業的私人定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私人定制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56%,農業科技正以各種姿態助力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談到這個問題時,韓長賦說,經濟結構調整,要以節本增效為重點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要把節本增效和綠色發展結合起來,在優質高產品種、輕簡機械化、高值化加工利用等方面,開展科技創新和集成應用。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