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關注微信
小程序

麥子熟了,“互聯網+農機”來了

作者:人民日報 本站發布時間:2016年06月15日 收藏

  麥收時節,滿地金黃,**是中國北方豐收的模樣。

  白居易曾在詩里這么寫道:“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過去的日子里,沒有現代化的設備,只能靠人工收割。這首《觀刈麥》,即是明證。

  機械化麥收的時代早已來臨多年,但改變麥收形態的,不只是在地里轟鳴的收割機。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古老的麥收活動也在逐漸進入“互聯網+”的時代。

  唯有豐收的喜悅,亙古不變。

  從南到北,一樣的豐收

  在山東濰坊,麥收已接近尾聲。公路旁邊看過去,只有三三兩兩的人家,還在晾曬新收的小麥。大規模的機械作業非常高效,讓這個以糧食作物為主的地方,甚至出現了本地聯合收割機都有些富余的情況。

  盡管白天**高溫已經超過30攝氏度,但擋不住農民們為豐收而忙碌的身影。一畝小麥只用10分鐘左右就能收割完,粉碎后的秸稈就留在田里做肥料,農民們開著自家的車在地頭等,聯合收割機打開閘門,將小麥嘩啦啦倒入車斗。麥粒飽滿,又是一年好收成。

  孩子們顯得很是興奮。看夠了機械收割小麥,這些孩子開始用古老的方式,拿起家里的鐮刀,割一把小麥,點上火烤著吃。火苗滋滋作響,新鮮麥粒被烤得香味四溢,一口下去,直喊好吃。

  這樣的豐收景象,正在舉國之內漸次展開。農業部提供的信息顯示,黃淮海小麥主產省的麥收工作已然全面啟動,全國小麥跨區機收大會戰從南到北快速推進,“三夏”生產進入高潮。截至6月8日17時,全國已收獲冬小麥18482萬畝,超過播種面積54%,麥收進度過半,機收比例達到90%,其中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等小麥主產區的機收比例均超過96%。

  大規模小麥機收啟動自5月26日,比去年提前1天。據農業部介紹,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全力以赴組織聯合收割機、秸稈還田機、免耕播種機等農業機械投入“三夏”生產。目前,全國日投入聯合收割機數量達到37.6萬臺,有1萬多個農機跨區作業服務隊奮戰在夏收夏種一線,柴油供應充足,機具轉移順暢,作業秩序良好,總體進展順利。

  對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小麥主產地區來說,麥收已經進入尾聲。以河南為例,到6月11日就已收獲小麥7868萬畝,占種植面積8100萬畝的97.1%。

  麥收的召喚,也讓不少在外務工人員歸心似箭。在山東,從濟南長途汽車總站發車的熱點線路,**近增加了菏澤、鄆城等麥收城市。隨著魯西南方向麥收開始,返鄉務工人員大幅度增加。

  讓人有些憂心的是陰雨連綿的天氣。連續的陰雨天給今年的“三夏”帶來不小的困擾。中央氣象臺也于**近發布華北地區麥收氣象預警,認為無論對機械作業還是麥子晾曬來說,華北大部、黃淮東北部的中到大雨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公路、石油、氣象……所有部門都為麥收讓路,與天搶時,晝夜搶收,把豐收年牢牢地抓在手上。

  從鐮刀到手機,時代變了

  68歲的呂玉祥發現自己瀕臨失業。這位人稱“四鐵匠”的山東汶上縣義橋鎮農民,子承父業,打了一輩子鐮刀。50多年的重復勞動,讓他半小時就能鍛造出一把上好的明鋼鐮刀。如今他卻發現,“時代變了,再快的鐮刀也沒了用武之地”。

  麥子黃了,買鐮刀的老鄉卻不再來,呂玉祥見證了科技如何一步步改變麥收。在他的印象里,1993年開始,汶上縣一些種糧大戶用上了手扶收割機和拖拉機,此后,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到今年,光是汶上縣的夏收,就投入了收割機、拖拉機、播種機和澆灌機械4萬臺套。

  失業的“四鐵匠”背后,可不只是轟隆隆的大機器,還有手心里的小玩意。城里人手機點一下就能打車,如今鄉下人手機點一下能打來聯合收割機。

  在山東,濟寧種糧大戶劉洪廣手機里裝了一個叫“靠譜作業”的軟件,把自家小麥的作業面積、地理位置等信息上傳到夏收大數據信息處理平臺上,僅僅半小時內,就有4個農機手“搶單”成功。這也讓過去開著聯合收割機到處找活干的農機手嘗到了甜頭。第一個搶到單子的高洪瑞直言,現在能及時掌握哪個地方需要收割機,以及哪里距離自己**近。

  “靠譜作業”實現供需精準對接,“雷沃云服務”平臺則及時解決了收割機“撂挑子”的難題。出故障后,點擊“一鍵報修”,拍照上傳后,服務平臺就近安排維修人員更換零件。據統計,今年“三夏”期間,使用“一鍵報修”服務的機手達5萬余人。

  “互聯網+”為小麥主產區插上騰飛的翅膀。在幾個小麥主產區省份,均是如此。

  在河北,該省在全國率先建設了“河北省智慧農機決策管理信息平臺(河北農機大數據平臺)”,機手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電腦、車載GPS等多種方式加入平臺。據了解,今年河北省投入夏收作業的聯合收割機有9.3萬臺,其中有近4000臺安裝了智能終端設備。

  無論農民還是農機手,都對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和效率很是開心。河北成安縣沙河村農機手算了筆賬,往年,一臺聯合收割機要4個人,其中兩人輪流開車,兩人負責丈量面積。安裝智能終端設備之后,可以自動丈量面積,不但加快了速度,還減少了兩個人的開銷,一舉兩得。

  在陜西,渭南市臨渭區專門為服務“三夏”建立了微信公眾號,農機手不僅能看到加油點、維修點和天氣預報等服務信息,還能隨時掌握小麥的成熟信息,實現精準對接,避免資源浪費。當地農機局將地點、時間、面積、需要的收割機數量和電話號碼等信息及時公布在上面,確保供需方精準對接。

  像這樣借助互聯網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河南鄲城縣石槽鎮,建立了“石槽農機作業服務平臺”微信群,把村干部、農機手、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糧食收購商、秸稈收購商都拉進來,不但實時調度收割機,還第**時間聯系糧食收購、玉米播種和秸稈回收等事宜;在河南寧陵縣,農民下載“農機通”客戶端,就能在上面很快預約到收割機;在河南沈丘縣,當地農機合作社借助互聯網實現訂單收割,只要一點鼠標,就會清楚作業需求信息。

  科技一到,數千年的傳統說改就改了。

  邊收獲邊播種,這是“一條龍”

  如何保障麥收,也成為小麥主糧產區幾個省近日的工作重點。

  在山東日照嵐山區,政府特地把農民拉到區消防大隊院子里,培訓消防器材的使用,確保麥收期間的消防安全。

  在河南商丘,當地保險公司利用無人機查勘麥收情況,為當地參保小麥受災理賠工作打好基礎,確保及時、高效地把黨和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落實好。科技在讓農民和農機手享受到更多便利的同時,也保障著他們的利益。

  在河北博野縣,當地抓住這幾天少雨的好時機,將全縣600多臺收割機集中使用,統一調度、統一作業,并組織14個農機作業維修小分隊深入夏收夏種第一線,確保順利開展。

  互聯網的力量開始在夏收時節發威,然而這還遠遠不夠。

  在未來,據河北省農機監理站副站長王素英介紹,他們計劃用3年的時間,對全省的聯合收割機、深松的機具全部安裝智能終端設備,實現所有功能。嘗到“互聯網+農機”的甜頭之后,他們決心讓新業態惠及更多農民。

  而在山東,無論“e田互聯網平臺”這個包括了針對種植戶的“作業寶”和針對農機手的“靠譜作業”的平臺,還是各級農機部門正在積極推廣的“農機通”手機APP,都仍然有著改進的空間,也需要普及到更多農民中間去。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遼闊的中華大地,各地氣候大不相同。盡管黃淮海地區麥收已然進入收尾,在甘肅靈臺,直到6月11日,一臺臺大型收割機轟隆隆進入麥田,才開了隴東麥收的“第一鐮”。

  而在新疆,麥收盡管尚未開始,但是準備工作卻早已提上日程。5月底,新疆阿克蘇市農機局舉辦聯合收割機駕駛員跨區作業培訓班,對即將參加“三夏”和跨區作業的62名聯合收割機駕駛員進行了培訓。培訓班就跨區作業應辦理哪些手續、跨區作業注意事項、聯合收割機及駕駛人安全監理規定、聯合收割機的使用與維修、駕駛操作技能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農業部表示,各地在搶收冬小麥的同時,還應組織農機合作社等農機服務組織與農戶對接,提前簽訂農機跨區作業合同(訂單),大力推廣“小麥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玉米免耕播種”的一條龍作業模式,同步開展夏玉米搶播工作。截至6月8日,黃淮海地區已投入播種機63萬臺,完成夏玉米播種8788.5萬畝。

  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的農民劉磊發現,今年的夏收夏種格外輕松。他的一畝三分地,用了半個小時就收完了,而且秸稈打捆、土地耕耙和玉米播種,都交給了農機合作社,全不用自己操心。這跟過去動輒大半個月的麥收相比,已是截然不同。

  而在這背后,都是當地農機合作社的一部部手機在操控。夏收夏種,都簽了合同,農民安心享受這種“托管”。

  越來越多的農民迎來了夏收夏種的“一條龍”時代。未來如何,現在難以想象,但只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paper.people.com.cn
  • 游客
    發布于2021-06-08 15:41
    我們的麥子在地  --來自農機通手機版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