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關注微信
小程序

高成本時代 農業路該怎么走

作者:人民日報 付文 本站發布時間:2014年08月11日 收藏

應城調查:雇工成本走高,機器換人有效嗎?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成本逐年增長,不斷擠壓著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生產成本之中,除了農資價格上漲、土地流轉成本上升外,勞動力成本的迅猛增長占了大頭。

  7月21日起,新一輪高溫天氣來襲,湖北大部地區進入“蒸煮天氣”。在應城市義和鎮二灣村,種糧大戶丁水坤有點上火——農忙時雇個工人工資高點也就罷了,**愁人的是開了高價也雇不到工。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他好幾年,今年他下定決心:年底一定要買臺插秧機,再也不想受這份氣了!

  雇工價格猛漲,種糧大戶叫苦——人工成本兩年漲了近百元,農忙時高工錢也招不到工

  “今年,人工成本漲得太厲害了!去年一年雇工花了不到7.7萬元,可今年到現在就已經支出了13萬多元。”剛從地里回來的丁水坤還沒落座便不住抱怨,“前年雇一個工只需一百七八十元,去年是二百二三十元,今年雇人光工錢就要200元,再加上三頓飯錢、來回交通費和一包煙錢,一個人一天要260到270元。不到兩年時間,工錢漲了100元。”

  應城市農業局提供的“中稻插秧人工成本情況”也表明,今年該市北部地區雇工成本已經漲到290元到310元一天,南部地區達到240元到260元一天。而在2012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190—210元和150—170元。

  丁水坤分析,能來干活的人基本上家里也有地,只有先把自家的種上了才能出來幫工,而且越到農忙,越招不著人。他說,現在農村的糧食合作社越來越多,這讓農村本就不多的剩余勞動力更加捉襟見肘。“他們雇人一天工錢才140元,但是是長期的,每天都有活干。雖然我這里工錢高,但就農忙時那幾天,所以很多人不愿意來。”

  今年,丁水坤和另外兩位農民在義和鎮一起流轉了976畝土地,“上個星期,水稻需要打藥、施肥,260元一天的工錢在我們村都沒雇到人,**后我跑到隔壁的楊嶺鎮好不容易才找了18個人干了兩天。”

  丁水坤感覺,不僅雇工越來越難,而且雇的工人“要求越來越高”。“給自家種地的時候,從早忙到晚干一整天都行。但到了我這里,一天**多干7個小時:早晨5點到上午9點,下午5點到晚上8點。”

  “現在掙錢的漲幅遠遠跟不上雇工成本的增速。按去年來說,我們水田一畝純收入500元、旱地純收入300元。”丁水坤算賬,種一畝地的成本中,人工成本占到了1/5多。

  應城市農業局局長徐金鐘介紹,當地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全市中稻畝平產值1484.59元,其中生產成本達到816.41元,一畝地的純收益僅為668.18元。“在生產成本中,人工成本達到269.02元,占總成本的1/3,比2012年增加了35元多。”

  散戶農忙回鄉,平時外出打工——耕地面積小,還有各種農機幫忙,沒必要雇人

  在應城市湯池鎮陶賈村,村民陶利容的日子要悠閑很多。

  陶利容家有40畝土地,她一年有八九個月在家務農、照顧年邁的婆婆;其余時間,會出去打工。“就做保潔之類的工作,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

  陶利容的丈夫陶軍祥,從2002年開始就在廣州打工。但時至今日,每年兩次農忙時節,他都會向老板請假:一次是插秧、一次是收獲。他說,每次一個月的假期,也就忙20天左右,剩余時間要么陪老人,要么就在村里轉轉拉家常。

  陶軍祥現在廣州一家工地上做施工質量監督員。“我們的工資不是很穩定,多的時候有萬把塊錢,少的時候只有三四千。”陶軍祥說,從**近3年來看,工資漲幅并不大,平均下來每個月6000元左右。

  兩個月時間要用來打工,就是1.2萬元收入。為什么還要回家種地?陶軍祥說,看怎么算賬了,跟花在地里的時間比,種地收入其實挺可觀。“一畝地基本上能掙千把塊錢,40畝地就是4萬元,耽誤兩個月打工沒啥損失。”

  同樣種地,丁水坤一畝純收入500元,陶軍祥卻能賺到1000元,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陶利容說,現在當地種地基本上都機械化了,插秧有插秧機、收割有收割機,只有打藥、除草等田間管理時需要自己做,而且沒必要雇人。當然,陶軍祥并沒有將夫妻二人的人工費、生活費等成本扣除,這也是他的收入高于丁水坤的一個重要原因。

  陶軍祥覺得,即便妻子整年在外打工、自己不請兩個月假,也不過賺3.6萬元錢,而且還要除去在外的租房、消費等成本,所以種地仍然很劃算。不過,他也承認,種地主要是因為不舍得撂荒或者流轉出去。陶軍祥說,“我們不像年輕人以后可以留在城市發展,終歸還是要回到農村的。我再干個七八年,就葉落歸根了。”他堅持認為,即使有一天自己沒有經濟來源了,守著土地起碼不會挨餓。

  陶軍祥一家四口,22歲的女兒中專畢業后在深圳一家貿易公司干文員,19歲的兒子現在也在工地上當學徒準備子承父業。據了解,陶賈村1000多人口中,在外打工的占到一半多,在家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現在在家的這些人,都是**后一批種地的。在外打工的基本上把土地都流轉了;在家的年輕人即便沒有事做,也不可能再種地了。”談到將來,陶軍祥顯得有些焦慮。

  購置農機設備,減少雇工數量——提高機械化水平、擴大土地經營規模,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各種成本不斷上漲,有沒有考慮過改種其他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丁水坤說,如果種蔬菜,就必須種應景的蔬菜,但這樣下來他和妻子一年**多只能打理三四畝地。“種糧食盡管面臨很多成本的壓力,但起碼有收購保護價,風險要小很多。”

  “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加劇以及城鎮化的推進,將來農村能種地、會種地的勞動力必然會不斷減少,勞力價格上漲是必然的。”徐金鐘認為,提高機械化水平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有力舉措。“去年,我們搶抓國家增加農機購置補貼的機遇,加快農機裝備配置。目前全市已有各類農機具3萬多臺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三大環節農機化綜合水平達60.6%。”

  陶賈村村民賈志平現在種了97畝地,其中流轉土地將近50畝。他和陶軍祥的看法不謀而合:“現在插秧和收割都已經機械化了,我農忙時不需要雇工人,日常的田間管理我們自家人就能搞完。”

  丁水坤也添置了不少農機,以期盡量減少雇工數量來應對日益高漲的雇工價格。去年,丁水坤和另兩家人種地的毛收入達到47.48萬元,但購置2臺收割機、1臺耕整機就花了23萬多元。“希望國家能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我們買的收割機國家補了9萬多元,但像施肥機之類的就沒有補貼。”眼下,丁水坤正在比較插秧機品牌,準備年底就買一臺。

  “我還想再流轉幾百畝地,一方面是為了提高農機設備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覺得只有進一步擴大規模才能多賺點錢。”丁水坤說。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amic.agri.gov.cn/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