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關注微信
小程序

農哈哈播種機風雨二十年

作者:袁力 劉玉杰 本站發布時間:2012年03月26日 收藏

  二十多年來,河北農哈哈公司依靠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先后將免耕播種、倉轉式排種、氣吸式排種和深松全層施肥等先進技術和60多項專利應用于產品創新,不斷為現代農業奉獻高效、節約、環保型農機,成為我國播種機行業規格全、品種多、產銷量大的領軍企業。

  懸掛式玉米開溝播種機開玉米播種機械化先河

  1990年,以張煥民為首的6名農民在冀中腹地深澤縣,靠四處籌借來的3.6萬元資金,在縣農機監理站兩間廢棄的倉庫里開始了他們的創業夢想。

  他們焚膏繼晷,刻苦鉆研,仿照農村普遍使用的木制耬角式播種機。經過十幾次試驗改進,農哈哈第一代機械播種機——“懸掛式玉米開溝播種機”終于研發成功。由于這款播種機能與農村家家擁有的小四輪拖拉機配套,上市后很快被搶購一空,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在銷售連年增長的大好形勢下,農哈哈每年都根據農民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優化和改進。此后,農哈哈播種機逐漸進入山西、山東、河南等省。

  倉轉機、氣吸機研發領域連續發力

  進入21世紀,農哈哈相繼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河北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河北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技術協作關系,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和步伐得到進一步提高和加快,開始躋身國內播種機行業領跑者行列。

  2002年,融入了1項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的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倉轉式精位穴播機”研制成功,它開啟了國內玉米等作物的雙粒或多粒穴播時代,逐步占領了玉米播種機市場的半壁江山。該機先后獲得“石家莊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北省技術發明三等獎”和“河北省自主創新產品”稱號。

  氣吸式播種機是利用氣體負壓吸取種子進行精密播種的播種機,是當今發達國家的主流播種機械,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產種業的發展,國內種子質量得到很大提高,逐步可以滿足精密播種要求。2003年,農哈哈集團承擔了“河北省科學技術與發展指導計劃項目”,引進消化國際先進的氣吸排種技術,成功研制出“氣吸式精量播種機”。該機實現了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及小雜糧等多種農作物的單粒精播。據測算,精密播種機作業比傳統條播機節省種子50%以上,減少間苗用工一半以上,增產效果高達5%至10%。精密播種機問世后,國內外種業巨頭孟山都、杜邦等公司紛紛與農哈哈簽訂聯銷協議。

  免耕播種機農業生產與自然和諧發展

  隨著農業機械化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以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深入人心,保護性耕作這一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兼具的耕作技術,受到國家和社會的矚目。一直關注國內外保護性耕作技術發展的農哈哈董事長張煥民,果斷決策進軍免耕播種機的研發生產。2003年,農哈哈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一年兩熟地區保護性耕作關鍵機具研究”,成功開發出集合了碎稈、滅茬、開溝、施肥、播種和鎮壓等功能的“免耕覆蓋施肥播種機”。

  保護性耕作機械的推廣應用,對保持北方一年兩熟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證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使玉米種植每畝節約成本45元左右,冬小麥每畝節約60元左右,被農民稱作“買得起、用得好、效益高”的產品,同時改善了生態環境和土壤結構,提高了有機質含量,還可有效解決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農哈哈“免耕覆蓋施肥播種機”先后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全國用戶放心滿意產品”稱號。

  深松全層施肥精播機連創玉米超高產紀錄

  由于玉米種植模式缺乏創新,近年來單位面積產量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專家認為,土肥環境與施肥方法,是限制玉米產量大幅提高的重要瓶頸。

  針對這個問題,河北農業大學教授薛世川提出了一次性深施肥種植模式的概念,要求播種玉米時一次性深施60kg/畝的肥料,供應玉米生長全過程使用。根據這個概念,農哈哈技術人員與河北農業大學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經多次實驗改進,2010年,農哈哈成功研發出了“玉米深松全層施肥精播機”,通過農機與農藝的有效結合,在局部深松25cm以上的同時,把全季肥料一次性分6層立體塔形分配到10-25cm土層,既節省追肥用工,又集深松破土、蓄水抗旱、以肥促根、單粒精播、防肥燒苗等多種技術于一體,一次性完成全部田間操作,大大簡化了農事操作,降低了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和玉米單產。

  二十多年來,農哈哈還注重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和不同種植模式,先后開發了棉花鋪膜播種機、玉米小麥兩用機、小麥圓盤播種機、旋播機、氣吸旋耕施肥播種機、東北型精密播種機、節水施肥精播機、勺輪式玉米播種機等播種機械,產品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更多公司信息,請訪問:河北農哈哈機械有限公司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camn.agri.gov.cn/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