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關注微信
小程序

探討免除農機燃油稅之策

作者:王勇 陸桂良 本站發布時間:2009年10月18日 收藏

  秋季大忙來臨,農機跨區作業集結號再次吹響,農機用油進入高峰期,機手們更加關心供油能否優先、優惠。“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農機供油概莫如此。油價事關農機利用率的命脈,牽動農機人的神經,影響著廣大農戶用機時的切身利益。

燃油征稅已成為廣大農機戶關注的焦點

  農機供油征稅涉及面廣、持續時間長。江蘇從中央實施購機補貼政策至今,惠及全省27萬農機戶,而燃油價格(包含燃油稅)卻涉及全省130多萬的農機戶。因農戶戶均耕地面積較少,多數農機戶購機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農機使用的經濟效益。農機的使用成本對追求效益影響重大,用油約占作業成本的35%(尤其跨區作業用油量大,約占跨區作業總成本的60%),油價越高占使用成本的比例也越高,必然壓縮利潤空間。在農機作業價格基本不變的情形下,作業成本上升,許多農機戶將難以通過有償服務收回投資,也損傷農機戶跨區作業的積極性。

  農機供油征稅具有明顯不合理性。國外實現農機化的國家普遍實行農機用油免稅政策。我國燃油稅改前,農機用油沒有稅收壓力,不需要繳納養路費,享受免費過路、過橋的優惠政策。燃油稅改后,農機用油也繳燃油稅,其中包含養路費和部分過路過橋費等。若2009年江蘇農田作業用油量按2008年的83萬噸(約9億多升)計算,燃油稅額每升0.8元,農機用油需繳納燃油稅將達7億多元。據統計,江蘇共有水稻3500萬畝、小麥3400萬畝,到2012年底,全省稻麥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面積須占總面積的35%以上,達到2415萬畝,按照秸稈全量還田作業2遍計算,平均每畝耗油5升,秸稈還田作業用油可達10萬噸(約1.2億升)。按照柴油現價5.9元/升計算,秸稈還田用油費用約為7億多元/年,其中燃油稅近億元。今后,農機作業環節越多,農業機械化程度越高,稅費支出就會更多。

  農機戶從農資綜合補貼中難以獲益。農資綜合補貼包含農機燃油補貼,分散補貼所有種糧農戶。江蘇種糧農戶約有1400萬戶,而農機戶僅有130萬戶,平均每個農機戶要為10個農戶開展農機作業有償服務。而農機作業價格主要取決于農機具數量與作業面積的供求關系,并不決定于成本的多少。農機戶無法在作業價格競爭中實現提價來抵消燃油稅及油價的上漲,只能獨自承受油價上漲的負擔。如東縣農機大戶張敬之,2008年農機作業用油費用5萬多元,計算燃油稅率,今年需多繳納近萬元的燃油稅。農機燃油補貼與漁業、公交、出租等行業實行的補貼比較,農機戶難以獲益。

  農機供油征稅增大了合作共用的難度。農機合作社為5戶以上農機戶組合而成,農機合作組織的作業規模一般達到成千上萬畝,農機種類多、數量大,承受燃油成本的壓力也大。由于農機合作組織比一般農機戶用油總量大,繳納的燃油稅也多,隨著農機作業利潤空間縮小,不僅會浪費已有的農機資源,造成農機具的閑置,也會影響到農民參與和經營農機合作共用的積極性,這與引導和鼓勵農機合作社加快發展的政策不相符合。

免除農機燃油稅的路在何方

  “優先加油”為“優惠加油”奠定基礎。2006年起,江蘇率先為辦理牌證的收割機、拖拉機的農機戶免費發放“農機優先加油卡”,解決了供油緊張時的“加油難”問題,取得了較好效果。今年夏季農機大忙期間,中石化江蘇石油分公司實行企業讓利,為“優先加油卡”的農機戶提供每升約0.1元的優惠。照此經驗,應當探索農機免稅(0.8元/升)加油。

  突出重點,簡便易行。農田作業用油量大的機具主要有收割機和拖拉機,先從納入牌證管理的農機具入手,實行“農機免稅加油卡”(IC卡)管理,為其它機具免稅供油探索路子,逐步擴大免稅范圍。為了減少免稅供油的管理成本,可以按收割機、拖拉機的功率大小區分免稅供油量,與漁業測算方法接近,劃分幾個檔次,避免用作業量測算免稅量。將牌證管理的機具,在每年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實行年檢時,核準免稅加油量,超量不免。

  減少運行成本,方便監督檢查。江蘇農機牌證管理已經實現全省聯網,經改進可以承擔起“農機免稅加油卡”的核發匯總工作;“農機免稅加油卡”的制作及農機供油免稅信息網絡建設,由兩大石油公司承擔,便于農機免稅供油管理;稅務部門根據農機安全監理系統和石油供應系統匯總的免稅量,將農機供油免稅額度劃撥給兩大石油公司,從而減少運作成本。在征收環節即讓農機戶和農機服務組織“差額購油”與“差價購機”的方式相一致。

  促進農機戶安全致富和合作組織發展。通過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執行農機燃油免稅政策,調動農機戶接受安全監管的積極性,提升農機管理的牌證率、年檢率、參保率和駕駛人的持證率;可以對超過使用年限且油耗過高、排放明顯不達標的農業機械不給予燃油免稅,引導和鼓勵農機報廢更新;農機供油免稅政策的實施,必將減輕農機合作社的成本負擔,帶動農機合作共用的健康發展,推動農機運用的良性循環,促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camn.agri.gov.cn/Html/2009_10_12/2_1842_2009_10_12_10312.html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