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作者 張福全
一、總結經驗,認清新形勢下農業機械化的意義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先進農藝措施的載體,通過幾年來“五化”創新管理的實施,八五二農機化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1、現代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
八五二分公司現有農機化裝備點8個,機械保有量3830臺套,機械總動力13.7萬千瓦,更新投入26525萬元,分別比2002年增幅48.3%、36%、70%。高性能、大馬力、復式作業的農業機械連續三年高速增長,農機裝備結構得到明顯改善,農機新度系數0.8比2002年提高2.1個百分點。
2、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
八五二分公司旱田種、管收機械化率98%,有效地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比2002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發展迅速,其中,大、小麥、大豆、玉米基本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水田的種、管、收機械化率達85%以上,農機裝備水平全國領先,科技轉化率85%,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
3、種植業科技含量增加,農機田間作業標準水平大幅提高
在新技術推廣應用上,八五二分公司進行了覆膜播種機、角瓜分離機、起膜機、大豆割曬機、玉米割曬機的研制,氣吸播種機防空穴改裝,通用機縮壟增行改裝,多滾割曬機改裝,水稻割曬機等20余項農機新技術改裝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嚴格堅持耕作制改革,全面推行了以深松為主,松、旋、耕、卡相配套的耕作制度。通過嚴格執行作業質量標準,嚴格質量監控,完善田間標準作業管理制度,保證了田間作業質量。使農機標準化作業水平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抓培訓、定標準、更新觀念,全面提高機務隊伍素質
農業標準化是通過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熟的經驗推廣到農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取得經濟、社會和生態的**佳效益,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近幾年來,通過大量的宣傳、教育、培訓、“五化”創新管理,標準化水平和科學管理意識,在分公司廣大員工中逐漸被認識,并通過實踐總結,不斷充實完善。通過分級辦班、現場培訓、現場指導與傳授的方式,每年培訓各類農機人員2000余人次以上,生產隊以上農機管理人員150余人次,培訓面占應培訓人數的98%以上,同時在春播、夏管、收獲期間采取現場觀摩會、定標會、新技術推廣會,通過現場展示、觀看、領導講解,示范戶談種植經驗和體會,促進農戶科技意識和素質的提高。
5、抓農機安全生產工作,促社會穩定
(1)、抓好標準化農機安全內業建設,成立了作業站一級的農機安全管理協會,建立建全農機管理檔案,對農用動力機械、作業農具,駕駛操作人員分組分類建立臺賬,農具場圍墻寫有大型標語口號,農具場修理間、油材料庫等重點場所和重點部位都明顯的安全生產警示標志和具體的操作規程。
(2)、抓好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教育,分公司與管理區、管理區與作業站、作業站與有機戶層層簽定農機安全生產責任狀,在培訓與教育上我們堅持做到三個“100%”即對參加作業的農機駕駛操作人員培訓與教育人數達到100%,參加培訓與教育的考試人數達到100%,參加作業人員安全教育簽名人數達到100%,在實施每項作業中現場安全員佩帶袖標和安全員胸章負責現場督促檢查作業中的安全工作,每項農機作業前都進行安全簽字,并做到了重點作業人員天天簽名,做到安全生產無事故。
6、積極組織跨區作業,支援地方建設
分公司機械力量雄厚,年利用率不足70%,為發揮機械效率增加機手收入,支援地方經濟發展,我們在立足分公司生產的基礎上,主動到朝陽鄉、萬金山、尖山子鄉、附近林場、內蒙古、海拉爾地區的農牧場進行跨區作業,尤其內蒙古地區,相對黑龍江墾區而言,他們的機械化水平較低,當地的土地條件非常適宜大型機械化作業,給現代農機裝備提供了發揮作用的空間,預計2008年完成跨區作業面積20萬畝以上。在跨區作業的同時,不但使地方經濟得到發展,也給有機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將把農場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先進的現代化農業機械科學的管理方式傳導給地方,帶動地方農業機械水平的發展,從而提高了分公司的知明度和影響力。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步伐的加快, 在發展現代化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農業機械化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日益顯現。農業機械化推動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精準化,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關鍵要素。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實現均以農業機械化為前提,農業固定資產大部分是農業機械,農業機械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
二、認清形勢,把握機遇,明確農機化發展的方向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為工作的重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農業機械化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農業機械促進法》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購機補貼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農機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農機科技進步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農機化發展帶來了新的需求。
1、近幾年來,中央和總、分局對農機化發展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進一步明確了對農機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2002年以來購機補貼近800余萬元。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國家對農機化發展的投入還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2、廣大種植戶對農機作業的需求不斷增加,水稻生產比較突出,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勞動觀念的轉變,要求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愿望進一步增強勞動力成本將繼續上漲,農民和農業生產對機械化作業的依賴性大大增強,“農機熱”將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持續下去。
3、面臨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研究探討農機化發展規律。(1)要堅持“五化”創新管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機化工作全局,要以人為本,推進農機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調動好農民的積極性,要注重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將農機化發展真正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2)要堅持“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發展原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讓農民從農業機械化過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3)農機化發展要與農藝制度改進并舉。傳統農業、農機具要適應農藝技術的要求,在以規模化、集約化、精準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農藝制度的改進,要適應農機化技術和裝備發展,以先進的農機技術引領農藝制度改革,推動農機與農藝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4)落實相關政策與爭取支持并舉。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爭取總局、分局和各部門的支持,努力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夯實現代農業的物資基礎。(5)農機化發展既面臨難得的宏觀環境和有利條件,又同時面臨許多矛盾、問題和制約因素,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和困難同在。我們一定要立足服務現代化農業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三、找出差距,努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
在看到農機化發展的積級變化的同時,我們還要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們農機化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需要解決和探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還不配套,農機維修網點建設滯后,場庫棚等農機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幾十萬至上百萬的機車長期露天停放,比較突出是現代農機裝備的管理,維修制約了應有效能的發揮,為加強農機化的發展速度,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宏觀目標,抓住國家、總局對農機化扶持政策,根據八五二分公司農機化的現狀,計劃2009年在第四管理、第五作業站投資1693萬元,建設一個高標準、現代化、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集停放、管理、維修、培訓駕校為一體,觀光旅游、展示相結全合的新型現代化大型機務區,要立足于墾區前列。二是、服務能力還不適應,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較低,社會服務規模不夠,還不能適應農機服務產業化發展的要求,農機管理部門的市場調控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要選定有文化、有理想、安心農場建設、熱愛農機工作的青年進行定崗培訓,充實機務隊伍,農機管理干部要定期、安排輪培訓或進修提高。三是、高耗能、報廢機械仍在使用的占有一定的比例,如E512、東風-120、德特75等,即浪費能源又增加成本,采取的措施應是不供油、不帶地、不安排活、不提供服務,鼓勵更新。四是、水田生產機械化程度偏低,較旱田滯后,應加大對購買水田機械的補貼力度,和信貸優惠扶持措施,爭取多部門的支持,力爭在2012年種、管、收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
農機化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和繁重,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飽滿昂揚的工作熱情、開拓進取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實施好“五化”創新管理,努力促進農業機械化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為發展現代化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農機科
2008年8月20日
發表于 @ 2008年09月17日 07:46: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