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羅曉>>產業研究>>
(推薦)
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迅速提升
發布: 2008-7-16 作者: webmaster
前不久,河南南陽鎮平縣的一塊麥田里,陜西農民張軍強正駕駛著一臺聯合收割機搶收小麥。南陽是黃淮海小麥主產區的**南端。隨著麥穗從南到北漸次由青變黃,27萬臺聯合收割機將像候鳥一樣一路向北,傳遞著豐收的喜悅。
跨區機收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改變了中國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如,一些地方推行的“小麥聯合收獲-秸稈機械打捆-糧草運輸-玉米精播”等“一條龍”方式,使傳統的“三夏”(夏收、夏種、夏管)變成了“兩夏”(夏收種、夏管)。伴隨這一歷史性進程,中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也快速提升。
2006年,國家加大了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中央補貼資金由去年的3億元增加到6億元,地方各級財政安排農機補貼資金達10.6億元,激發了農民購機熱情,全國范圍內農機市場呈現旺銷態勢,上半年農機產品產銷率達97%以上。目前,我國八成左右的小麥收獲已由收割機取代了鐮刀,水稻機械化收獲率去年也已達34%左右。農業部提供的資料顯示,近三年我國農機工業的平均增速超過30%?!⌒氯A社記者李紫恒攝
跨區作業:中國農民又一偉大創造
7天前,張軍強從老家陜西三原縣把收割機千里迢迢開到這里,投身為期一個月的“三夏”農機跨區作業大軍。他的收支賬算得很清楚:這是他第3年參加跨區機收,作業價格跟去年差不多,一畝地收費30元至35元,今年應當可以還清買機器的成本甚至略有盈余,以后每年這臺收割機至少能為他賺得純收入1.5萬元以上——這幾乎相當于一個普通的農戶全年所得。
實際上早在22年前,農機跨區作業的方式就由農民自發搞了起來。山西太谷縣五家堡村農民溫廷玉,1986年和另五位農民組織收割機赴省內運城地區,利用小麥成熟的時間差開展聯合收割機跨區收獲小麥,成為**早的一支農機跨區作業隊。
此后短短幾年,北方的農民很快發現,把割麥子這件“**累人的農活”交給收割機來干,不但大大節省時間,還能在收獲的同時把麥稈打成捆、甚至把玉米等秋糧種子種下去,實在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跨區機收的范圍很快蔓延到內蒙古、山東、河北、河南等地。
1996年,農業部首次在河南組織召開了“三夏”跨區機收小麥現場會,揭開了大規模組織聯合收割機跨區收獲小麥的序幕。當年,北方11個省份的2.3萬臺聯合收割機參加了小麥跨區機收。隨后,各部委相繼出臺優惠扶持措施,如免收公路通行費,優先供應農用柴油等。
目前,農機作業服務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農機戶總數達3650萬個。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不斷發展壯大,農機服務領域和范圍不斷拓寬,農機銷售、作業、維修市場日益興旺。去年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經營收入達3060億元。
“俺家自從8年前開始用上收割機,孩子他爸就再不用專門從外地趕回來收麥子了?!睆堒姀娬趧谧鞯倪@塊地的主人、41歲的農民高改竹一邊撐開麻袋接著從收割機里淌出來的麥子,一邊說:“一畝地給人家35元錢,可是省了路費,也不用給工廠請假,算算還是值得多?!?/p>
“中國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一家一戶買農機既不經濟、也買不起、更沒有必要?!鞭r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宗錦耀認為,跨區作業在穩定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了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開辟了小規模農業使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規?;⒓s化、現代化生產的現實途徑。
從耕種到收獲:農民越來越少“面朝黃土背朝天”
前不久,由農業部舉辦的全國小麥跨區機收開機啟動儀式在河南南陽市舉行,標志著今年全國小麥跨區機收全面啟動。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這項工作將擴展到糧食生產的所有領域,涉及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覆蓋耕、種、收主要作業環節。
在一些地方,農機化新技術和新機具的大力推廣,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使機械化生產的技術水平普遍提升。不少地方還依據資源秉賦加大了薯類、油料、茶葉、果園等生產機械化的示范推廣,積極引導發展特色農機。長江流域油菜機械直播、開溝、收獲等技術推廣應用步伐加快;果業機械在陜西、江西、新疆等水果主產區快速發展,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拓寬了農機化發展領域和農民增收渠道。
農機化快速發展,與政策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兩倍多,政策實施范圍擴大到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業縣。而在今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農機補貼投入,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0億元,又比上年翻了一番,實施范圍擴大到所有農牧業縣(場)。同時,縣均投入也將相應增加。補貼機具種類由7大類24種增加到9大類33種。
宗錦耀說,農業機械化**大的好處是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機械作業成本低于人工成本,有利于促進農業素質和競爭力的提升。農業機械化把農民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是歷史的必然,更是農民的迫切愿望。
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1%:農機化進入中級發展新階段
據宗錦耀介紹,根據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評價標準,農業部將農業機械化發展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階段,主要用兩個評判指標: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和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中級階段是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跨入40%并提高到7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由40%降低到20%的發展階段。
中國用了半個多世紀時間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初級階段的使命,目前進入了快速成長期。據統計測算,到2007年底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到41%,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已降至38%左右,標志著農業機械化發展已跨入中級階段。這意味著農業發展方式由原來依賴和占用人力資源向依靠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裝備的重大轉變。
一個現實情況是,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仍然不高,只相當于韓國上世紀70年代水平。雖然全國機耕水平接近60%,小麥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水稻機收水平接近50%,但大宗農產品生產總體機械化水平較低,多數勞動強度較大的主要生產環節農機化發展滯后,水稻機插秧水平只有11%,玉米機收水平僅有8%,花生、馬鈴薯機收發展剛剛起步,油菜、甘蔗、園藝作物等優勢農產品機械化基本空白。
農機行業一些專家認為,目前農機化技術基礎基本具備,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斷擴大實施,農機工業與農業機械化良性互動,各方面對發展農機化都有較高的積極性。只要輔以綜合的政策、財政支持,就能有效推動農機化加快發展。這些政策包括加大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扶持、支持公益性農機化技術推廣、支持農機化基礎性和公益性科研、加強農機化人才隊伍建設和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加強農機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
發表于 @ 2008年07月24日 18:30: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