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紅興隆北雁現代化農機>>北大荒英雄譜>>
《北大荒英雄譜》 |
|
永葆革命青春 ——記省勞動模范、老紅軍戰士張文忠 張祖之 老紅軍張文忠,曾擔任過永安農場(現八五一○農場)建場初期的副場長,一年前去世了 ,享年84歲。30多年來,人們都尊敬地稱他“老紅軍”、“老場長”,也有個別同齡人親切 地叫他“老張頭”。他的老伴老韓卻用嗔怪的口吻叫他“老犟頭”。 水庫“總指揮” 說起這事來話就長了。1958年我從部隊轉業到永安農場宣傳科當干事,那年冬天,修黑 背山水庫,我去采訪擔任工地“總指揮”的老紅軍張文忠。 “放炮了!那是哪一個,不要命啦!” “說我嗎?” “就是你!”我便立即蹲在靠近的一個轱轆馬下面,隨著轟隆隆一陣悶響,凍土塊滿天飛 舞,噼里啪啦在我周圍落下。 “你們這些剛轉業的小伙子,不聽話,放炮也不躲。”我倆談話就這樣開始了。我問了 一些工地的好人好事,他說十姐妹班干活**好,班長張連芝就是一位轉業軍官的妻子。他又 領我看了一些勞動競賽的場面,有掄大鎬的,有人挑、肩扛的,有推轱轆馬車的,紅旗飄舞 ,你追我趕,吆三喝四,工地好不熱鬧。我也忙著搶一把鎬刨起凍土來,可一下一個小白點 。老紅軍看我刨得不得要領,就手把手教我刨:“頭幾下不要用勁太大,要準,刨在一個點 上,然后使勁猛一下就是一大塊。” 當天晚上,我去老紅軍家拜訪,他老伴在一旁見我就說:“這個老犟頭,一天就貓在黑 背山溝里,那片黑土把他魂兒都勾去了。”隨后我們嘮起嗑來,我了解到中蘇交界的這座黑 背山,一下大雨,洪水就順我側山溝往下沖,農場三隊的幾千畝莊稼年年被這條小黑龍禍害 了,不把這條小黑龍鎖起來行嗎?話題又轉到他的經歷,我才知道他1906年6月生于四川省曲 縣家灣村一個貧農家,剛出生3個月母親就病死了。從8歲起就給地主放羊,12歲又給地主扛 活,19歲給船把頭拉大纖,成年累月在苦海中掙扎。1933年9月,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 解放了他的家鄉,他毅然參加了紅軍。1934年10月,張文忠跟隨部隊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爬雪山,過草地,1936年10月,勝利地到達延安。這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調到中央 警衛團當排長,曾和張思德在大生產中一起燒過木炭。他作戰十分勇敢,親身參加大小戰斗 數十次,曾3次負傷,多次立功受獎。1946年,由于他體弱多病,組織上調他到東北人民政府 某軍需倉庫當主任。可是他不享清福,全國解放以后,他就積極要求來北大荒屯墾戍邊,組 織上批準他的請求。1950年2月,他攜帶妻女從沈陽來到密山,任永安機械農場名譽副場長。 當時國營農場條件十分艱苦,他跟職工一樣,住的是馬架子,吃的是大子。由于繁重的體 力勞動,再加上氣候寒冷,缺醫少藥,他身體越來越壞,過草地負傷的左腿完全麻木了,肺 結核發展到開放期,體重下降到40公斤。1955年,組織上做出決定,讓他退休安度晚年,可 是他退休“不褪本色”,“離職不離崗位”,仍然跟職工群眾一起勞動。冬天積肥,春天種 菜,走到哪干到哪。這不,老紅軍一聽說修黑背山水庫就天天去,場長、書記誰也勸不住, 干部、群眾就封了他個水庫工地“總指揮”。黑背山水庫建成后,山麓的幾千畝地受益了, 有些地號改成了水稻田,水庫年年放魚苗,使三隊變成了魚米之鄉。第二年,他出席了黑龍 江省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闖高產新路 老紅軍的“犟”勁是出名的,他看準一樁事,說干就非干成不可。1955年春天,場部辦 公室東邊地勢低洼,有個泉眼,周圍雜草叢生,他親自帶幾名老工人把這幾畝荒地開出來, 在泉眼上修了一口井,種上水稻。他整天光腳下田,放水、切草、施肥,樣樣都干,秋后收 水稻1250公斤。為懷念老紅軍張文忠,現保存在農場物資總庫院內的這口井被職工義務勞動 整修一新,在上面還修了一個八角涼亭。據當時擔任直屬隊黨支部書記的王新梅回憶說:“ 那幾年,老紅軍是隊里不在“冊”的職工,不在“編”的干部,每天一大早就要到地里轉一 圈,褲腿濕半截,哪塊地該鏟,哪塊地該耥、噴藥、追肥、育苗、栽秧,件件事都跟隊長蘆 明建議商量,安排當天生產,并同職工一樣干,他老伴還經常向我抱怨老紅軍有福不享,“ 頑固不化”。” 黑油油的土地為什么不高產呢?1971年已66歲的張文忠,為了改變北大荒低產落后的面 貌,闖出科學種田高產的新路子,他向十九連(兵團時期的編制)黨支部申請種6畝試驗田。為 了積肥,他起早貪黑挑著擔子到處撿,還領著另一個老頭把十九連十多個廁所的糞全刨光了 ,一冬積了40噸優質肥,全部送到試驗田里。播種時,天大旱,他就領著一名小青年大干3天 ,挑了幾百擔水,玉米終于種上了,并且一埯雙株。為了奪取高產試驗田的成功,他把全部 心血都花在種試驗田上了。從小苗出土時起,就整天在田里轉,不管刮風下雨,一時不到地 里看看,心里就不踏實。7月份,玉米長得綠油油的。正在這個節骨眼上,接連不斷下起了大 雨,試驗田南邊就是穆棱河,河水猛漲,眼看快要到壩頂了。一旦河水沖開堤壩,不用說試 驗田保不住就是沿河一帶的莊稼都要被淹。在這種情況下,他帶著一名青年沿堤觀察水情, 正巧發現堤壩被河水沖開一個口子,他二話沒說,趕緊跳進河水里,用身體緊緊堵住缺口, 并叫那個青年趕緊回連隊報信。人們聞訊趕來,很快修好了河堤,一場水災避免了。秋天, 6畝試驗田的玉米畝產509.5公斤。就這樣,他連續種了8年。試驗田面積由6田增加到13畝, 同時還栽種了7畝葡萄,試驗項目由玉米發展到小麥、大豆等。**高畝產,玉米600公斤,大 豆170公斤,小麥290.5公斤,為農場大面積奪高產,闖出了路子。 奉獻一顆愛心 張文忠離休30多年如一日,從不居功自傲,始終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發揚艱苦樸素的 光榮傳統。他的襯衣總是補丁摞補丁,一生沒有穿過一雙皮鞋,一身料子衣服,抽煙也是自 己卷的“喇叭筒”。說起這些來,那可真是無私奉獻。離休以來,他為國家創造的財富,糧 食可堆成山,可他每月只領1955年退休時定的130元的退休費,從不多要一分錢。物質的東西 還可以用數字計算出來,但他奉獻出一顆愛心,留給北大荒后人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寶 貴精神財富卻永遠無法計算。 幾十年來,他時刻不忘教育青年一代,經常在田間地頭給跟他一起種試驗田、種葡萄園 的青年班講長征故事,每年都要給農場中小學的學生作報告講光榮傳統,農場的幾十個生產 隊他都去作過報告,就連雞東縣18個公社幾十個大隊都跑遍了。他沒有文化,可講起來,句 句在理,催人淚下,激人奮進。在家里,他對子女要求也很嚴:三個女兒都繼承了老紅軍的 傳統,勤奮學習,憑自己的努力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分別畢業于哈師大(函授)、哈醫大、 哈電工學院,從事教育、醫療和政工。兒子參軍在部隊受到培養,后轉業到上海某事業單位 任職。 上級黨委曾多次宣傳表彰他的事跡。1971年他代表黑龍江省生產建設兵團出席沈陽軍區 四好連隊、五好戰士代表大會,根據他的事跡撰寫的長篇人物通訊《牢記兩個“務必”,永 葆革命青春》當時就以整版的篇幅刊登在黑龍江,遼寧、吉林三家省級日報上,又被邀請到 沈陽軍區各部隊和大連干休所作報告。1973年被評為省勞動模范,黑龍江連環畫刊載了他的 事跡。市廣播電臺也多次播過他的事跡稿件。 1990年春節后第五天,傳來了他去世的噩耗,這位艱苦奮斗一生,魂系北大荒的紅軍老 戰士離開了我們。但當人們看到八五一○農場的昨天和今天,老紅軍的奮斗精神,便閃現在 眼前。 拼音:zhangwenzhong 姓名:張文忠 序號:0025 |
發表于 @ 2008年06月26日 19:52: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