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中國農機學會農機化分會換屆大會在杭州舉行。經過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委員會。
富來威公司祝賀 楊敏麗當選新一屆的主任委員。
轉載:《忙碌著并快樂著》
——記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敏麗
來源:中國農機化導報 作者:張桃英 楊成志
楊敏麗總是這樣忙。
記者前往采訪的那天,恰逢教師節。辦公室里站著好幾位學生,楊敏麗正分頭給她們布置學習任務、指點論文寫作,細致而耐心。桌旁擺放著幾束鮮花,嬌嫩的花瓣傳遞出學生對這位年輕女教授的由衷喜愛;隨意擱置在一旁的厚厚一疊獲獎證書,記錄著這位“農機女杰”在學術上的深厚造詣。
“真是對不起。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讓你們久等了。”把學生送走,楊敏麗一臉歉意。感受到楊敏麗時間之寶貴,我們的采訪也加快了節奏。
半路出家的“多面手”
今年8月,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全國農機化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教育部現代農業裝備與設施工程中心副主任的楊敏麗當選“全國農機行業十大女杰”,可謂眾望所歸、毫無懸念。在組委會做出的業績評價中,我們看到如下陳述:
楊敏麗是我國農業機械化領域的著名專家與學者、《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起草工作小組專家成員;連續參加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十五”和“十一五”規劃的編制;為科學制定我國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主持和參加完成重大研究項目34項,獲省部級獎勵3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報刊雜志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編著14部。
此外,楊敏麗還身兼數職: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常務理事、農業機械化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農機推廣協會農業裝備與工程技術分會常務理事,農業部農機推廣(監理)總站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農業機械化年鑒》、《農機化研究》編委,等等。
真是名副其實的“多面手”!然而,這位“多面手”卻并非農業機械化專業科班出身,而是一位半路出家、后來居上的女杰。
1987年,楊敏麗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師范大學情報學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北京農業工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前身)圖書館科技情報室工作,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情報信息資料。憑借著扎實的專業功底和積極的工作態度,把工作干得有聲有色。1993年,楊敏麗擔任科技情報室主任,與農業部和各省農機主管、科研、推廣部門建立了廣泛聯系,為行業提供信息資料與參考咨詢,圖書館的科技情報工作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
順風順水的楊敏麗,完全可以在舒適的校園環境中享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深埋于骨的自強性格注定讓她不能安于現狀。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與行業內各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加強,楊敏麗敏銳地意識到僅有情報學專業科班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由于缺乏農業機械化專業方面的知識,很難為外界提供前沿的信息和資料,影響了服務質量。同時,自己在分析和處理農業機械化有關問題時也遭遇頗多掣肘。
“知不足而能進步。”楊敏麗如是說。于是,她從1995年開始攻讀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工程的碩士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農業機械化專家白人樸教授。同時擔任中國農業機械學會農業機械化分會秘書一職。
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過程,為楊敏麗打開了一扇窗戶,知識面寬了、信息量增加了、視野開闊了,“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一種全新的景象呈現在我的面前。”知識散發出的芬芳讓楊敏麗欣喜萬分,2000年她開始向博士學位沖刺。期間,她跟隨白人樸教授開展了大量扎實的調研,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將其與國家發展戰略、社會經濟發展相聯系,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思路。2004年由于工作需要,她從科技情報室調入學校工學院,專職從事農業機械化教學與科研工作。
敬業愛家的“女強人”
在外人看來,楊敏麗是個不折不扣的“女強人”,既要干科研,又要搞教學,還得為行業發展出謀劃策,并且頻繁出現在國內各大農機化會議及活動的現場。在圈中好友們的眼里,楊敏麗是個待人熱忱、做事認真的女豪杰,忙起來就成了“拼命三郎”。更讓人佩服的是,哪怕頭天晚上剛熬過通宵,第二天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楊敏麗,仍然是神采奕奕、活力四射。
但是,在楊敏麗娓娓道來的一番話里,記者感到,她不但敬業,而且愛家;不但工作順利,家庭生活也十分和美,套句流行話來說就是“愛情事業雙豐收”。
楊敏麗于1995年正式進入農業機械化行業,正值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的低潮期,業內一些專家學者也陸續將工作重心轉向城鎮化、產業化、糧食安全等領域。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成為冷門,步履維艱。不少師友都勸楊敏麗改報別的專業,而她沒有采納這些好心的建議,毅然走上了農業機械化研究的道路:“下定了決心的事就一定要做好。”
因為自小生活在城市,剛入行的楊敏麗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并沒有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再加上當時女兒只有4歲,正是**需要母親照料的時候,楊敏麗就帶著孩子到教室去上課。于是,老師和同學們經常會在教室里看到這樣一幅情景:楊敏麗坐在書桌前聚精會神地聽課,孩子在她身旁悠閑地嚼著餅干。三年的埋頭苦學,讓楊敏麗迅速成長起來,完成了跨專業、跨領域的學科銜接,完成了農業機械化研究領域知識的“原始積累”,為以后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敏麗基本沒有假期,即使在重大節日里,也常常忙于學習和工作。往往是凌晨三點,她就起床,她說那個時候**安靜,**適宜考慮問題、理清思路。讓楊敏麗深感慶幸的是,她的工作得到了家人尤其是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但這是靠楊敏麗對家庭的高度責任心換來的。
對丈夫,她關心備至、體貼入微。從事外貿工作的丈夫著裝要求體面,楊敏麗要把他的每一件衣服熨好;丈夫對飲食要求較高,只要有時間,楊敏麗就盡量變著法兒的為他烹制新菜式。
對孩子,她克盡母責、言傳身教。工作再忙,對于女兒在重大關頭的指導也從不疏忽。如今,女兒不但健康成長,而且比同齡人更加自立、懂事。在學校擔任班長,宿舍里的馬桶堵了,女兒不怕臟累,主動梳通;每天放學后女兒把同學們扔掉的礦泉水瓶搜集起來,賣掉之后給班集體作班費。
對老人,她殷殷盡孝、時刻惦念。導師和家里每位老人的生日都是楊敏麗把日子記住了,然后以不同的方式祝壽,讓老人們開心。
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但楊敏麗說:“我享受這種過程:忙碌著并快樂著。”
沉著睿智的“預言家”
學界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能,就是為行業發展提供信息服務和政策咨詢。這就要求專家和學者必須具備前瞻性的眼光,能夠對未來態勢作出睿智冷靜的預測,從而對現實工作給予指導。楊敏麗便具備了這一素質。
她告訴記者,按照農業部公告第871號公布的農業行業標準《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第1部分:種植業》(標準號NY/T1408.1-2007),將農業機械化發展劃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低于4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高于40%時,農業機械化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40%~7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在40%~20%之間時,農業機械化發展處于中級階段;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高于7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低于20%時,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高級階段。
楊敏麗曾就此開展過大量細致的調研,得出的結果顯示,到2006年底,我國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40.6%,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也已經低于40%,意味著2007年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經步入中級階段。
對我國未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楊敏麗充滿信心,并認為,到2010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45%以上,2020年將達到65%以上,在2023年~2025年有望突破70%,農業機械化發展將躍入高級階段。
在這樣的利好形勢下,楊敏麗指出,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首先,農業裝備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需求迫切。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單純是農業機械保有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關注農機產品質量的改善以及農民和機手效益的增加。農業裝備將進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實現成套化、專業化和系列化;節能環保型農業裝備和多功能農業裝備將成為發展熱點。
其次,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區域特征將更加明顯,區域機械化技術路線選擇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楊敏麗著重強調了江蘇和山東兩省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在20世紀90年代,江蘇省就明確了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路線,瞄準水稻機械收獲和機械種植環節進行強力攻關,在全國率先實現水稻收獲機械化,2006年底水稻收獲機械化水平達到89.4%;并探索出適合機插秧的低成本、簡易化的軟盤育秧和雙膜育秧技術,率先破解了機械化育插秧這一技術瓶頸,從而提升了全省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山東省確定了重點解決
玉米收獲機械化問題的發展思路,目前已經誕生了全國玉米收獲機械化第一縣——桓臺。由此可見,區域機械化技術路線的選擇是如何關鍵。此外,她還專門提到北京。根據統計,目前北京市農業勞動力占全市從業人員的比重已經低至6.4%,耕種收機械化綜合水平已達68.4%,預計2007年底,北京市農業機械化有望在全國率先進入高級階段,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特征愈加明顯。
此外,農業機械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中級階段后,發展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一是作物生產格局的變化,由糧食作物生產向經濟作物拓展,在大力發展水稻、玉米、小麥等重點作物生產機械化之外,加強油菜、棉花、馬鈴薯、甘蔗、茶葉等農作物生產機械及技術的研發推廣;二是作業環節格局的變化,由生產環節機械化向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發展,并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三是產業領域的擴展,由種植業向畜牧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延伸。設施農業用小型農機具、畜牧業機械、多功能農業裝備等的需求迫切性也將大大上升。
發表于 @ 2007年09月23日 00:04:00 |點擊數()